行业新闻

提供行业最前沿技术研究、行业及公司最新动态!
工业物联网:数字化企业的新方向
发布日期: 2019-03-11 10:21:04
【笔者按】本篇文章是根据笔者于2019年3月7日,在PTC组织的“问道青城山——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峰会”上发言稿记录整理而成,其主旨是阐述如何应用工业物联网技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现全文配图刊发出来,供读者参考。

各位同行,各位专家,早上好!

首先,非常感谢PTC公司提供这个平台,让我来谈谈本人对工业物联网的理解。我们常说,信息化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改良,而数字化对企业而言则是一场变革。至于这种变革具体如何推动,在未来的十年中,工业物联网技术应该大有可为。最近几天,国家层面在召开两会。两会期间,对制造业的最大利好是增值税率从16%下降到13%,这既是国家对制造业的大力扶持,也可以从某种层间说是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问题,按专家的说法,就是企业发展动能面临着转型升级,即从低质量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增长,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质造和智造。具体点讲,就是从以往基于低成本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转型升级为基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优化上的生产力提升。
图1:企业运营原理模型
如图1所示,企业作为一个处理系统,从上游获得资本、原材料、技术、人力等资源,再通过自身能力,将之转化为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企业价值。在以往的中国制造业中,企业的生产力主要是基于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上建立起来的,比如利用各地的招商政策来获取低价土地、水、电、汽和税收优惠,利用人口红利来获取低价的劳动力资源,另外在工业排放上也不愿花太多钱进行环境保护。最近几年,随着原材料资源价格的上升,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低成本生产要素的玩法不可持续了,于是,很多制造企业感觉赚钱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发展动能的转型,就是要求企业将生产力提升的关注焦点从低成本生产要素获取转变到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优化上来。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优化企业的生产方式,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优化企业中的生产关系。阿里、滴滴、美团等互联网企业,就是因为通过互联网技术来优化行业的生产关系,从而将企业快速做强、做大。
数字化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另一个典型变革是跨界竞争,而跨界竞争带来的不仅仅是业态的复杂化和竞争加剧,而且对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汽车行业为例,传统汽车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有新势力造车企业。如果把汽车的产品本质扩展到出行服务领域,滴滴出行、神州用车、高铁、地铁、摩拜单车,等等,都是汽车行业企业的竞争者,而且,这种跨界竞争的演变才刚刚开始。笔者相信,从技术特点来看,自动驾驶一定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关键阶段,而自动驾驶的核心是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以及5G等信息和通讯技术,因此,传统汽车企业的更大竞争者将来自于苹果、谷歌、亚马逊、阿里、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传统汽车企业的强项是物理产品的制造,互联网和科技企业的强项是IT/CT,谁主谁从,就要看哪一个的学习曲线更长,技术门槛更高。在我看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IT/CT的学习曲线和技术门槛要比物理产品的制造技术要高,因而在未来,很可能,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占据着换道超车的优势。
回过头,再来看看最近几年炒得风风火火的所谓新势力造车。很多新势力加入本已严重过剩的造车大军,在可行性上看,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者是电动化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必经阶段,自动驾驶汽车的全身都是传感器、执行器和软件系统,要求汽车必须始终处于带电状态,新势力从电动汽车开始介入,就是换道竞争;二者是认为电动汽车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发动机、变速器等系统,汽车结构变得更为简单了,对参与者的加入门槛更低了。等到真正加入进去后,实践发现,后一个观点是错误的:相比较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的结构不仅没有简化,反而变得更为复杂了,关键原因是电动汽车里虽然机械零部件少了,但电子电器和软件更多了,而后者在试验验证、系统升级和质量保证等方面要比机械部件复杂得多。现在,很多新势力已经有产品批量上市,有些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软件系统升级所导致的。最近业内流传一个故事,某品牌的汽车在行驶途中进行了软件升级,近2个小时不能行驶并抛锚在北京长安街上,这就是新产品所带来的新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汽车,机械、家电、手机等大多数工业商品,都是机、电、软一体化的产品,而且,其中的软件成分会越来越多。严格意义上看,机械产品、电子产品和软件产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将变成软件企业。2月25日,大众汽车组建了全新的部门:DigitalCar&Service,并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软件驱动的汽车公司,就是迎合了这种变化。

图2: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一方面,产品的功能上要迎合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和简约化;一方面,产品的结构上机、电、软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对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产品开发、流程建设和人员组织等方面。
(1)产品开发方面,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机械、电子电器、软件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兼容性和可靠性等问题,更带来了安全性问题。
(2)业务流程方面,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理,业务流程将变得越来越无序。电子电器、软件系统等的开发和验证等新型作业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交付物和数据管理、工具应用、法规遵循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3)人员组织方案,市场需求的碎片化、产品的复杂度和流程的无序化,对相关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懂市场,岗位的胜任力模型更加复杂。
上述变化,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对,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掉队。新形势下,企业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实际上,企业也一直在产品建模、管理变革等方面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
图3:产品组织形态等的演变
     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为了应对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古老智慧《周易》中,古贤们用四易之法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所谓四易,一为不易,此之为“道”;二为简易,此之为“法”;三为变易,此之为“术”;四为交易,此之为“势”。也许,我们可以从《周易》的四易之法中寻求某些启示。
 
实际上,为了应对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汽车产品从车型化,到平台化,再到模块化,就是通过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来应对。通过对产品结构进行解耦和降维,在外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产品变型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通过模块化来提高零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从而以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汽车产品。
同样,在企业的IT架构设计中,从上世纪90年代以ERP为中央系统的应用集成,到本世纪初以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为数据交互中枢,再到当前互联网企业中流行的微服务和业务/数据中台,企业的IT应用不断解耦和组件化,其思路与汽车产品的模块化演变大体一致。
在企业IT领域,微服务和中台化,未尝不是一种应对复杂的思路,关键在于这种思路在广大制造企业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我个人的理解,普遍适用比较难。一方面,企业IT的微服务和中台化改造要求企业要有一个至少十几人的强大架构师团队,这一点,很多制造企业显然不具备;另一方面,制造企业本来已经有ERP、PLM、MES、CRM等应用系统,将这些系统推倒重来,不仅花费巨大,时间上也会很长。那么,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IT系统的模块化构建,有没有其他路径可循呢?工业物联网也许是一种不错的思路。
图4:企业IT系统的典型问题
当前,很多制造企业的IT系统往往走入了两个极端,要么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烟囱式IT系统带来的数据孤岛,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备受诟病;要么是IT系统之间绑定得太死、太僵化,大而全的IT系统不仅仅带来了界面复杂和信息饱和,构建、学习和使用成本也居高不下,IT建设成了一个黑洞。数据孤岛显然不行,信息饱和同样是过犹不及,这种情形必须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理。如果说数据孤岛是形如陌路的系统“烟囱”所致,信息饱和则是系统之间的过度“婚姻”所致,从数据质量、系统灵活性等角度看,企业的IT系统之间应该构建“约会”式连接关系,IT系统之间既能保持实时的互动,不断交换各自所需的业务数据并补充各自的短板,又能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是功能定位发生调整时可以进行灵活、有机的重组。“约会”式企业IT系统架构中,IT系统间进行有机的松耦合,可以根据场景需要实时建立连接,或者为下一个不同场景而及时解耦,因而,这种架构更灵活,可以支持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快速地将能力进行重组。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支持“约会”式企业IT架构的实现。
图5: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特点
相比较传统的IT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有点:
(1)业务和数据处理的实时管理。ERP、PLM、CRM等IT系统都是面向记录的系统,它们记录业务的处理结果并进行共享,它们对于实际业务中的问题是后知后觉的。工业物联网平台通过与资源、资产、设备、流程、工具、系统、产品、人员等“物(Thing)”建立实时连接,可以实时地了解业务的执行情况,并通过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业务数据进行理解和学习,进而对业务异常进行预警,对业务结果进行预测,甚至执行规则学习和场景化自主决策。
(2)在工业物联网平台中,物与物之间是连接关系。相比较系统集成,连接是一种松耦合式关系,可以实现灵活的连接和再组合,既避免了数据孤岛,又能规避集成式能力僵化。如果在连接关系上再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算法来指导系统配置和连接关系的建立,企业IT系统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组织和自计划。
(3)工业物联网是数、物、人高度融合的系统。相比较数据孤岛或信息饱和,工业物联网平台通过“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来实现业务仿真,通过增强现实(AR)和基于角色的工业APP来提供人机界面,其数据展现的方式更直观,更完整,用户甚至可以“零学习”来掌握和使用IT系统,真正做到“系统为人”,而不是“人为系统”的数、物、人的融合。
要想在制造企业中应用工业物联网技术,首先要对企业原有的架构进行解耦,尤其是第三阶流程与其他流程的解耦,或者是第四级企业应用系统与其他IT系统的解耦。
图6:企业流程框架的解耦
企业的业务逻辑无非是三大类:计划、组织和执行,其中,组织性业务逻辑居中,在计划和执行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计划是寻找最优选择的决策过程。计划最接近于企业决策,或者是业务决策的后半阶段。有些企业的决策或计划,要么是凭直觉,要么是凭经验,也有的靠算法,比如线性规划就是典型的计划算法。
组织是企业资源的配置和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活动的输入来自计划活动的结果,组织活动的输出是执行活动的输入。在企业IT系统中,组织活动以定价策略、订单类型、产品结构(BOM)、工艺路线、生产批量、人员角色和权限等形式来体现。
执行是企业实现业务目标的具体作业,是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主要过程。执行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活动的结果。在实际运行中,执行活动执行各种作业,并把作业结果反馈给组织和计划活动,并接受其进一步的调度。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计划活动的逻辑是最多变的,组织活动的逻辑变化次之,执行活动的逻辑则变化不大。企业要想实现柔性化组织,就必须将计划活动、组织活动与执行活动的逻辑进行解耦。

图7:企业能力和IT系统的再定义
在企业IT架构中,组织活动主要在ERP、PLM、CRM等系统中实现。尤其是ERP系统,除了组织活动,还支持计划活动和执行活动的实现。从实际经验来看,很多企业的ERP系统应用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其计划和组织功能使用得不好,而执行功能一般都能用起来。
在比较稳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大而全的ERP系统在数据集成方面比较好,可以有效地消除数据孤岛,但其架构往往也比较僵化,对应用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很高。以MRP运行为例,对库存数据、在途数据、在制品数据、BOM数据等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很高,对销售预测则需要周期性滚动,对销售、生产、采购、技术等部门的跨职能协作要求也非常高,是企业管理水平处于非常高的阶段才可能用起来的。MRP的立意是好的,但落实到执行层面,往往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当市场环境快速变速时,对企业的要求更高。反观很多日韩企业,在企业的计划、组织和执行活动中大力推行JIT,在实际应用中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其实际效果反而比MRP要好得多。
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在企业的应用,要求对企业的IT系统,尤其是ERP、PLM、CRM等系统进行重新的定位和服务化改造,具体来说,就是将这些系统的计划和组织型功能剥离出来,交由工业大数据平台和算法来实现,而主要保留其执行型功能,在其表现形式上类似于微服务。
图8:企业IT系统的重构
在以工业物联网平台为中枢的企业IT架构中,ERP、PLM、CRM、MES等系统都是一个“物”,在“物”的层面上看,它们是平等的,工业物联网平台通过数据连接器将这些系统连接起来。当然,工业物联网的语境中的“物”不仅有IT系统,还有设备、资产、原材料、半/成品、人员,等等,这些“物”根据业务场景的需要进行连接和数据交互。在表现形式上,这些“物”都类似于微服务。
在“物”的协同层面,谁和谁连接,什么时候连接,交互什么内容的数据,也就是企业的组织活动,则是借助人工智能和工业大数据来实现。
在人机界面上,通过一序列基于角色的工业APP或增强现实,在这里,数、物、人实现了高度的融合,并为用户展现一个个极简、直观、互动、立体式界面。
工业物联网平台通过连接进行数据聚合,通过机器学习实现数据理解和学习,通过APP实现数、物、人的融合,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当然,工业物联网平台的应用,不仅仅可以实现柔性化企业,还可以帮组企业实现服务型制造、少人化企业运营、创新性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转型。
图9:工业物联网平台的应用场景
如图9所示,通过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的应用,可以在企业中实现五大类场景:
(1)服务型制造。有了工业物联网平台的支持,企业可以为客户交付智慧、互联的产品或服务。企业或用户可以远程连接其产品,进行远程控制和交互,甚至可以感知产品的状态并实现增值性服务场景。比如,在智慧、互联网型冰箱中,可以实时感知冰箱中蔬菜或饮品的耗用情况,在低于设定库存时,系统自动生成一张采购订单,下达给周边的某家超市,触发超市的补货或销售活动。
(2)数字车间。我相信,未来的工厂一定是少人化工厂,即使保留有部分员工,这些员工也大多数是“机器人保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制造业用工短缺的问题将日益严峻。最近几年,政府所倡导的机联网、“机器换人”等政策,实际就是解决用工短缺的问题。相信,有了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的加持,少人化、自动化工厂的设想将日益现实。
(3)数字孪生。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的物理世界进行模拟和仿真,从而优化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制造企业中,数字孪生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产品的数字孪生和工厂的数字孪生。产品的数字孪生可以帮组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时了解产品的实际应用场景,甚至做产品性能的虚拟验证,从而缩新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新产品开发成本,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质量。工厂的数字孪生,则是指试制或量产工厂的数字化模拟,从而对工厂运营进行实时监测、控制、预警和运营优化。
(4)数字主线。数字主线是企业服务总线技术的替代,是通过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对企业ERP、PLM、MES等IT系统进行微服务化改造,建设柔性化企业IT架构,从而支持柔性化企业组织和能力的实现。
(5)数字体验。通过增强现实和基于角色的工业APP,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聚合、极简、直观、互动的用户体验,降低企业对IT系统的学习成本,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当然,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在制造企业的上述五大类应用场景,只是一个大概的列举,其核心是连接、聚合、学习和融合。相信,读者掌握了工业物联网的核心内涵后,可以创造性地推导出更多的应用场景,这些应用场景的实现,将大大推动企业在连接、整合和创新等能力方面实现指数级提升。
图10:数字化赋能企业核心能力
通过工业物联网平台的连接能力,企业可以有效地连接更多的资源、更多设备、更多的能力和更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物联网平台的聚合能力,企业可以将业务数据进行聚合,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理解和学习,快速完成其从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知识到智慧的DIKW(Data à Informationà Knowledge à Wisdom)学习曲线,从而提高企业的整合能力。通过工业物联网平台的模拟能力,尤其是数字孪生技术在新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将得到大大的加强。
工业物联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企业通过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的应用,将推动其连接、整合和创新能力的指数级提升,并重塑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形态,运营、治理和商业模式。
图11:数字化推动企业重塑
在以工业物联网为主战场的数字化时代,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运营模式、组织架构、治理和领导力、商业模式,等等,都将打上智慧、互联的标签。智慧、互联的产品或服务将是一个能够与企业或客户实时对话的“新物种”;智慧、互联的企业运营将是自计划、自组织、自协调、自适应的智能企业;ERP、PLM、SCM、MES等企业IT系统将是智慧、互联的IT系统;智慧、互联下的企业组织将更扁平、更精益,信息中介式管理层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自赋能、自驱动的员工成为主流;同样,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将变得更智能,并最终将融合到行业生态中去,并在轻资产、开放的生态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推动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将重塑企业的业态,同时也将带来包括运营效率、收入增长、组织进化等方面的企业增长。
图12:数字化企业增长
在运营效率方面,工业物联网平台支持下的数字化企业将实现内部流程效率提升、资源/资产利用率提升、敏捷性提升、成本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增长。
在营业收入方面,尤其是智慧、互联产品(Smart, Connected Products,SCP)的出现,服务型制造成为可能,企业将在新客户获取、新型产品或服务、新型渠道(智慧、互联产品本身就是营销渠道)、新型定价或营销模式等方面实现增长。
在组织进化方面,工业物联网平台支持下的数字化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将更精益、更敏捷,团队和领导力方面将实现自赋能,从而在综合性上实现新型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在企业形态和结构上,少人化、智能化是企业的必然趋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千里。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支持下的智慧、互联企业,其愿景是美好的,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从基础和点滴做起,比如智慧、互联型产品或服务,比如数字孪生产品,比如企业数字主线,又比如数字化车间,尤其是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涉及面小,见效快,从此入手,可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体,从而由浅至深,由局部到整体,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图13:工业物联网技术下的数字化车间
借助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企业可以将车间的人、机、料、法、环、测等要素进行实时地连接和监控,并借助机器学习技术,对连接后的数据进行理解和学习,实现异常预警和故障预测,并在瓶颈约束理论(TOC)或精益生产“一个流”理论的指导下推动整个车间综合运营效率(OEE)的提升,进而推动上游产品开发、供应链计划和组织、生产排程、组织绩效和人员技能、ERP/PLM/MES系统等全方位的优化和提升,通过监测、控制、优化、自动、智能的发展轨迹,最终实现少人化、自动化、智能化工厂。
讲到这里,我对工业物联网技术或平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目的性等方面的阐述就基本完成了。我相信,物质上的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很有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能实现,因为在少人化、智能化的企业中,物质生产有可能以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实现,其背后的支撑就是工业物联网等技术或平台的应用。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有可能要几十年。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不可避免,变化的广度和深度,谁也难以预测。作为一个IT从业人员,我们要积极拥抱变化,但也不要在变化中迷失了方向。在与变化共舞的人生旅途中,《周易》的“四易”之法,不易、简易、变易和交易可以作为我们的思考框架。不易之为道,道不可言说;变易之为术,术有千种万种,不可胜说;交易之为势,势是动态的,需要随机就说;因此,笔者就谈谈简易之法,主要内容就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和发展辩证法,供读者们参考。

图14: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是电子电器系统设计开发的方法论,在这里,我借用过来帮助我们去理解复杂系统的运行机理。在企业IT领域,任何一个IT系统或事物,离不开三个要素:产品、流程和人员,分别从产品建模、流程建模和人员建模等三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将复杂的系统进行解构和建模,建模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过程,是一个“读万卷书”过程,也是寻找“上帝”的过程。
落实到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事物的具体表现肯定是形形色色的,就好比人有男女、高矮、胖瘦、白黑、智愚、仁奸,等等。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是一个“行万里路”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和总结,通过了解“众生”,才能进一步了解“上帝”。具体到企业IT领域的实践,就是要多研究、使用各种IT系统,ERP、PLM、CRM、MES,等等,有条件的话,最好都去实践下。
从模型到系统,从模型到实例,从“上帝”到“众生”,中间有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要可控和有序展开,就需要有相应的方法论。方法论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流程(活动)、工具、数据、人员和职责,等等。在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实践中,典型的方法论就是WnA,这也是笔者自己总结的一个方法论,即以一个为期不长,一般是3个月左右的瀑布式部署(Waterfall)为先导,再通过多(n)个周期,每两周或每个月迭代(Agile)一次,持续交付,日益完善客户想要的东西。
以模型、实例、方法论为主要要素的MBSE可以用于我们的工业物联网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实践,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指导框架,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还需要秉承辩证发展的思维。

图15:企业数字化的辩证观
必须要重申的是,工业物联网不是对ERP、CRM、PLM等企业IT建设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后者基础上的辩证发展;同样,企业数字化也不是对信息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后者基础上辩证发展。中国古话讲“继往开来”,如果只有“既往”,而没有“开来”,那将陷入守旧和僵化的境地;如果只有“开来”,而没有“既往”,那种“开来”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辩证发展观,可以帮助我们“与时俱进”。
最后,笔者通过内家拳、《周易》和企业转型的对比,对今天的分享做个小结。
内家拳有所谓的三层道理、三步功夫和三种练法的说法。所谓三层道理,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所谓三步功夫,就是易骨,易筋,易髓;所谓三种练法,就是明劲,暗劲,化劲;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相互对应,炼精化气对应于易骨和明劲,以此类推。
同样,《周易》也可以有三层道理、三步功夫和三种练法的说法。所谓三层道理,就是变易,简易和不易;所谓三步功夫,就是言、象、意;所谓三种练法,就是玩辞明理,尚象制器,演占得变。《周易》的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也相互对应,变易对应于“言”和玩辞明理,以此类推。
具体到企业IT领域,我们也可以用三层道理、三步功夫和三种练法来做一下演绎。所谓三层道理,就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所谓三步功夫,就是整合,连接,创新;所谓三种练法,就是整,柔,顺。同样,企业IT的三层道理、三步功夫和三种练法也相互对应,信息化对应整合和“整”,数字化对应连接和“柔”,智能化对应创新和“顺”。
对于三种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的说法,笔者不想做过多的诠释,大家可以自行理解和演绎,相信会有自己的一番领悟。
图16:三层道理、三步功夫和三种练法
各位同行,各位专家,今天我们相聚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国的道教圣地之一,在这里,我就引用道教经典——《道德经》的三句话,对我今天的分享内容做一个总结:
企业信息化阶段讲究“得一”,所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正。信息化的“得一”,就是集成、协同和全局最优。
企业数字化阶段讲究“生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者为阴、阳、和(气),为物、数、人;物、数、人的融合缔造了数字化世界。数字化的“生生”,就是连接、开放、融合。
企业智能化阶段讲究“若水”,所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动善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老子说道可不名,故只能通过“得道者”的言行来诠释道。以老子的眼光,自然万物中,最接近于“道”的是水。企业智能化就是建设“水”样企业,“若水”就是进化、生态和基业长青。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上一篇:洞见 | 通过AR产品演示增加购买者对工业产品的信心 | 下一篇:工业互联网如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典道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闵庄路3号玉泉慧谷2号楼2层

E-mail:ddhl@cir-point.com

电 话: (010)88878230  |  传 真: (010)88875637  |  邮 编: 100195

Copyright © 2021-2022 cir-poi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典道互联